信息来源:邳州市
发布时间:2025-04-15
浏览 次
在邳州市岔河镇良壁村的一座老宅院里,斑驳的土墙上爬满爬山虎,靛蓝色的染布在风中舒展如云。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邳州蓝印花布代表性传承人,75岁的王如坤站在染缸前,苍劲的手指捻起布匹一角,蓝得深邃的布面上,喜鹊登梅的纹样正泛着幽幽光泽。这一刻,跨越四百年的时光在染缸里缓缓流淌,凝结成民间最朴素的诗意。
千年靛蓝的邳州记忆。邳州蓝印花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。大墩子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纺轮与骨针,印证着这片土地四千年前的染织智慧。《尚书·益稷》记载的"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",《考工记》描述的"以栏为灰,渥淳其帛",勾勒出商周时期邳州染匠的精湛技艺。唐宋时期,凸版印花技术让邳州彩花布风行南北,明清两代更有260余家染坊遍布城乡,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将邳州蓝印花布送往大江南北。
在邳州民间,蓝印花布曾是90%以上百姓的日常衣着。"赤日炎炎照缁衣,田野一片青汗衫"的民谣,既是对劳动场景的生动描绘,也是邳州印染业繁荣的历史见证。这种以纯棉布、黄豆粉、石灰粉为原料,经手工刻版、刮浆、浸染而成的蓝白织物,不仅承载着实用功能,更凝结着民间的审美意趣与生活哲学。
蓝白世界的守护者。王如坤的蓝印花布情缘始于童年。1950年出生于邳州岔河镇的他,自幼在染坊的靛蓝气息中成长。作为王家蓝印花布第五代传承人,他始终记得祖父在月光下雕刻花版的身影,记得母亲用蓝印花布缝制的书包。1972年,他用3元工资买下第一把紫砂壶,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收藏生涯。从陶纺轮到骨针,从明清契约到汉代陶井圈,他的藏品跨越七千年时光,最终在2017年建成农耕文化博物馆,将两万余件文物免费向公众开放。王如坤从岔河中学退休时,邳州蓝印花布已濒临失传。他从家中阁楼抢救出187块祖传花版,这些明清至民国的刻版上,"狮子滚绣球""榴开百子"等图案依然清晰。在妻子的支持下,他在老宅恢复染坊,从种植蓝草、提取靛蓝到刻版刮浆,每一道工序都严格遵循古法。2000年,当第一匹蓝白相间的布料从染缸中捞出时,邳州染坊的袅袅青烟再度升起。
蓝白艺术的当代新生。王如坤的创新让古老技艺焕发青春。他在保留"连年有余""凤穿牡丹"等传统纹样的同时,将汉画像石的车马出行图、戏曲脸谱等元素融入设计,开发出"邳州十二景"系列作品。在传承方式上,王如坤探索出"博物馆+工坊+学校"的新模式。他的农耕文化博物馆每年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。2018年,他在岔河中学设立蓝印花布传承基地,每周为学生授课。学生们不仅学习刻版、刮浆等技艺,还参与设计"校园四季"主题花布。
蓝白人生的坚守与守望。 王如坤的蓝印花布事业得到社会广泛认可。2009年,邳州蓝印花布入选江苏省非遗名录;2014年,他被认定为省级传承人;更令他欣慰的是,女儿放弃城市工作,成为第六代传承人;面对市场的冲击,王如坤始终坚持"传统为根,创新为魂"。他拒绝机器印染,坚持手工刻版;拒绝化学染料,只使用天然靛蓝。他说:"蓝印花布的灵魂,就在于每一道手工工序的温度。"
蓝白交织的文化长卷。从抢救花版到重建染坊,从守护传统到创新设计,王如坤用三十年时间书写了邳州蓝印花布的复兴传奇。他的染坊里,6000年前的陶片与现代蓝印花布交相辉映。这位75岁的老人,每天仍坚持在染缸前工作,靛蓝的汁液浸透了他的衣襟,也浸润着千年的文化血脉。夕阳西下,染坊檐角的铜铃在风中叮咚。王如坤抚摸着新刻的"运河帆影"花版,蓝白交织的纹路里,隐约可见往来的商船、劳作的先民,还有无数双传递技艺的手。
邳州蓝印花布的故事,是一个人的坚守,也是一座城的记忆。当蓝白相间的布料在运河畔随风飘动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工艺的重生,更是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。在这片被蓝草染透的土地上,四千年不绝的匠心,正随着运河水流向更远的未来。在王如坤们的努力下,这抹千年靛蓝,正以更绚烂的姿态,融入当代生活的肌理。
附件下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