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来源:邳州市
发布时间:2025-04-14
浏览 次
在邳州市运河街道庙山村的田间地头、产业园区和村民院落里,一支由老党员、老干部、老教师组成的"银发调解志愿服务队"正以"银发生辉.银龄行动"为旗帜,成为乡村振兴中一抹温暖而耀眼的“银色风景线”。他们凭借丰富的基层经验、深厚的乡土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,化身产业发展“护航者”、矛盾化解“贴心人”和乡村治理“智多星”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。
田间调解纾矛盾,护航产业稳发展。近年来,庙山村依托红枫森林公园、特色农业等资源加速发展文旅产业,但土地流转、用工纠纷等问题也随之显现。银发调解队主动下沉一线,在田间地头和项目现场搭建“流动调解站”。78岁的老党员李德昌曾用乡音劝解两户村民化解土地边界纠纷,“都是乡里乡亲,地界划清了,心更要连在一起!”仅2024年,服务队成功调解矛盾98起,化解率达98%,被村民称为“家门口的公平秤”。他们的“法理情融合”工作法,既守住了法律底线,更留住了乡土人情。
银发智库献良策,激活振兴新引擎。这支队伍不仅是调解能手,更是乡村发展的“智囊团”。他们发起“乡贤议事会”,推动村里整合闲置土地建成50亩果蔬大棚,带动30余户村民就业;开设“田间课堂”,老农技专家王守义传授的生态种植技术让黄桃亩产增收20%。更创新“银发智库+青年创业”模式,结对帮扶12名返乡青年创办家庭农场、电商驿站,打造出“庙山鲜果”“红枫民宿”等特色品牌。2024年,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,较三年前翻了两番。
银龄机制再升级,薪火相传育新人。为了让“银发力量”持续发力,运河街道构建“银龄人才库”,吸纳46名退休专家,并创新“银发先锋+积分制"积兑换制度,激发参与热情。服务队定期开展“产业巡诊”,为合作社规范财务制度、为小微企业防范合同风险;同步实施“青蓝工程”,74岁的调解能手张秀英培养出5名年轻网格员,“要把这些土办法变成新经验传下去”。如今,庙山村实现“小事不出组、大事不出村”,获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。
夕阳未必逊晨曦,银发亦可生光辉。庙山村的实践印证:当“老有所为”对接“乡村振兴”,老龄群体的经验与热忱便能转化为治理效能。正如村党总支书记王广省所言:“这些老同志脚上有泥土、心里有乡亲、手中有办法,他们是乡村振兴最珍贵的‘银发宝藏’!”
附件下载: